对越作战特殊通知:出境不带纸,干部不例外!指导员有高招
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,战场上弥漫着异常的静谧,偶尔从远方传来的枪声打破了这份宁静。在31师92团的营地里,大多数士兵仍在熟睡,珍惜着战前最后的休息时光。但对许向斌而言,这个黎明时分注定不同寻常。
许向斌在连队的简易帐篷里难以入眠,反复思索着一个重要问题:如何在这场意外爆发的战事中,精确记录每个作战环节以便后续研究。由于上级指挥部明令禁止所有越境官兵携带任何纸质物品,包括高级指挥官在内,这一规定使他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。
越南自卫反击行动正式拉开帷幕。
1979年2月18日,中越边境战事全面升级,中国部队在边境区域展开了密集作战部署。接到上级指令后,我部31师92团无坐力炮连迅速向658高地进发,该战略要地位于那发大桥附近。此次作战任务对部队的战术部署与纪律执行均构成严峻考验。
黎明时分,我们连队顶着浓重的山间雾气,快速向目的地进发。在险峻的山路上,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,以防遭遇地雷或埋伏。步兵打头阵,炮兵紧跟其后,整个队伍默契配合,确保阵型紧凑、攻势连贯。
在向658高地推进过程中,敌军加强了防御火力。我军无坐力炮部队立即展开部署,依照作战方案在高地周边建立火力阵地。面对敌方持续不断的炮击,炮弹在四周爆炸,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此起彼伏。然而,炮兵们沉着冷静,精确校准射击角度,对越军阵地实施精准打击,持续发射炮弹摧毁敌方防御设施。
经过一上午的激烈交火,敌方火力在正午时分逐渐减弱。我军步兵抓住时机,向高地核心地带展开推进。此时,无坐力炮连的精准炮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,炮弹的落点直接关系到步兵的推进效率与安全。高地缓坡上,炮火轰鸣,硝烟弥漫,我连炮手们凭借精湛的射击技术,成功压制了敌人的抵抗力量。
在激烈的对抗中,战士们最终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甜。
面对持续不断的敌军火力,我连有效协助步兵攻占了越军阵地。无坐力炮在这次行动中展现出关键价值,其精准打击直接命中敌方工事和兵力集中区域,为步兵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在密集的炮击声中,炮兵们迅速完成装填,严格遵照指挥调整射击参数,每轮炮火都与步兵行动完美协同,确保进攻全程获得火力掩护。
战事告一段落,吴文忠副政委亲临我连驻地视察。面对整装列队的官兵,他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我连的作战表现。在热烈的掌声中,吴政委笑容满面地高声说道:"82无,干得漂亮!"这句简洁有力的评价,精准概括了我连在战场上的卓越贡献。
吴文忠上前逐一与炮兵连的战士们握手,高度赞扬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专业素养。他认真检查了部队的武器装备,详细了解了弹药使用情况及实战中面临的困难。炮长向吴文忠详细说明了作战过程中的具体操作:从目标快速定位到射击参数调整,以及在敌方火力下保持镇定,确保每次炮击都能发挥最佳效能。
吴文忠听完后表示赞同,随即面向在场的官兵,重申了连队在此次行动中的出色战绩和高度配合。他指出,精准的打击能力和英勇的气概正是我军制胜的法宝。随后,他关切地了解了伤亡数字,向阵亡的将士致以深切悼念,并对负伤的士兵表达了诚挚的慰问。
战后部队有序撤离,并对行动进行全面复盘。
在658高地的战事告一段落后,连队于16:30接到上级指示实施撤退。各作战单位立即展开行动,全员迅速整理武器装备,有序组织撤离。战士们不仅背负着沉重的火炮,还积极协助受伤同伴转移,确保全体人员安全撤出阵地。
暮色渐临,斜阳将余晖洒在战士们疲惫的脊背上,他们的步伐虽显沉重却异常稳健。经过一番激战,队伍成功撤出,这让每个人都深感欣慰。伤兵们相互扶持,轻伤者忍着疼痛坚持行走,而重伤员则被安置在简易担架上,由四名士兵轮流抬运,确保每位担架手都能得到适当休息。
我军以出色的纪律性和组织能力完成了有序撤退。队伍迅速穿越丛林密布、山路险峻的复杂地形,严格按照既定路线行进。虽然部分士兵不时警觉地回头察看追兵动向,但整支队伍顺利撤离,全程未与敌军发生接触。
在一小时内,整支连队已安全抵达那发大桥北部的集合区域。该地点与前线保持适当距离,为部队提供了临时的休整空间。重型武器和火炮迅速部署完毕,同时受伤人员被立即转移到附近的医疗站进行救治。
夜幕低垂之际,连队官兵在轻松的氛围下展开了战斗经验总结。由于战前下达了严禁携带文字记录工具的命令,干部们在整理战斗细节时遇到了明显困难。
笔记本的神奇“探索”之旅
战备期间,指导员老周敏锐地预见到,在激烈的交火过后,精准的战斗记录对总结经验、指导后续行动具有关键意义。他同时考虑到,一旦战斗打响,常规的通讯和记录设备很可能无法保障。基于这些判断,他未雨绸缪,制定了详尽的预案,使得即便在严令禁止携带书写材料的情况下,部队依然能够系统地对战况进行记载。
为确保战后能够准确复盘战斗经验,老周将记录工具的任务交给了通信员邓爱和。这位以观察力见长、行动力出众的士兵,在前往巴南棍营房途中,被指示寻找合适的笔记本。尽管看似简单的任务,在战争时期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战火肆虐后的巴南棍营房已化为残垣断壁,遍地散落的砖石诉说着曾经的惨烈。这片废墟却意外地为搜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。邓爱和在倒塌的墙体间仔细穿行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物资的角落。经过细致的搜索,几本未被大火完全焚毁的笔记本在一处半坍塌的墙下被发现。尽管笔记本边缘被火焰灼黑,但大部分页面保存完好,仍能清晰记录战事的细节。
老周早已将笔备妥。行军途中,他习惯随身携带多支笔以防不时之需。邓爱和带着笔记本返回连队时,这些精心准备的文具派上了大用场。老周迅速将记录工具分发至各小队负责人手中,确保重要战斗信息能被及时记载。
夜幕降临,连队集结总结战况,老周和邓爱和准备的纸笔派上了大用场。在昏暗的光线下,战士们仔细记录着每次交火的地点、战术运用以及遇到的挑战与突破。这些详实的战地笔记,得益于两位的远见卓识,为后续行动的分析与优化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战争的后果与深刻思考
拂晓时分,连队多数士兵仍在简易掩体或路旁草丛中抓紧休息。作为连队指挥,我却在为日常事务忧心:炊事班准备早餐时的炊烟可能会暴露我们的行踪。
我悄悄绕过沉睡的士兵,蹑手蹑脚地走进炊事班的临时厨房,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散烟灶。这种特殊设计的灶具能有效降低烟雾排放,在野战环境中对隐蔽烹饪起着关键作用。灶台旁,士兵们一边处理食材,一边谨慎地调节火力和控制烟雾。看到所有操作都在安全范围内,我才稍稍放下心来。
正当我要回到休息处时,远处路面的异动引起了我的警觉。一辆军绿色吉普车悄然停在路旁,廖副团长推开车门走了出来。这位以作风果敢闻名的军官,此时却格外小心地放低了声音,显然是不想打扰士兵们的晨间休整。他的到访,想必是为了检查连队情况并传达新的指令。
廖副团长走近时,立即关切地询问起连队的战况,声音中透着担忧:"最近82无的任务很重,全团还没行动就先派你们上了,听说已经出现伤亡了?"我随即敬礼汇报,刻意压低声音,生怕打扰正在休息的士兵们。
在汇报边防团作战伤亡情况时,我提供了11人的具体数字。尽管这个数目不算惊人,但每一位都代表着失去的战友。我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伤情,涵盖了轻重伤员的数量,以及阵亡士兵的具体信息。
听取汇报后,廖副团长微微颔首,对此次战损早有预估,却仍对伤亡将士深感痛惜。他紧接着详细询问了连队的物资储备与士兵精神面貌,事无巨细地掌握各项情况,旨在确保部队战斗力不衰。尽管对话时间不长,却充分体现了高层对前线官兵的关怀与支持。
《战争烟云》
#图文打卡计划#

